对于城市来说,古街像棵大树,枝叶根须里都藏着城的历史。在龙泉,也有着这样一条古街——西街。
西街是龙泉现存最古老的街道,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龙泉县时,西街就已存在。它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渊源,沉淀着剑瓷龙泉的文化古韵,见证着源远流长的地域文明,最能代表剑瓷文化与龙泉特色。
但在岁月的流转中,曾经的辉煌逐渐褪去色彩,龙泉西街一度成为老旧城区的代名词。然而,随着龙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这条镌刻在龙泉记忆里的千年古街,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时刻。
置身浩荡的时代潮流中,站在历史和未来的承接点上,此时的西街将如何变化?这些变化,将对龙泉历史文化名城产生何种影响,留下何种印记?
旧时街巷与瓷共生
别具风情的西洋式门楼、青砖铺设的议事大厅、门檐下精美的石雕花、鹅卵石砌成的大天井、小桥流水的后花园……这里,是地处西街历史文化街区168号的吴家大屋。
在去年底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瓷大会中,位于吴家大屋的龙泉市文联艺术展览中心举办了“天下龙泉·龙泉窑‘碗事’”专题展,展出的90件不同时代、不同品种、不同质地的龙泉窑青瓷碗代表作,仿佛一道道时光的刻痕,引人观赏回味龙泉青瓷的编年史。
“民以食为天,食以碗为器。龙泉窑品种上万,而碗一直是龙泉青瓷的主流。随着时代变迁,碗的造型更加丰富,器型更加端正,釉色更加莹润。不同时期的碗烧制技艺不同,碗的特征也随之变化。我们希望通过器物的展示,让大家感受龙泉窑的发展历程。”策展人季金强说,除了现场展出外,90件展品还通过微信每天推送分享烧制过程、作品背后的故事等,“这次的碗事策划了半年多,我们选取了30个当代碗和60个古代碗,既代表当代龙泉窑青瓷碗的风格和水平,又体现青瓷历史脉络和时代信息,全方位探索传统青瓷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
作为龙泉最早而唯一商业街市的西街,自古为闽浙南北商品的集散、互市之地。五代至宋,龙泉青瓷业鼎盛,古西街自此繁华。传唱至今的《云水谣》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古时的这种景象:“渠清莫疑水浅,瓷片斑斑似鱼鳞。”西街古时被称为“瓷街”,瓷号众多,整船的龙泉青瓷由此经龙泉溪水运至温州,销往海内外。这一场龙泉窑青瓷碗的展出,也把人们带回了西街古时的繁盛时期。
老房子里展示老物件,老物件里揉搓出时代的记忆。
在临近西街新华街入口的一处二层老房子里,每天拉胚、修胚、雕刻、上釉……是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小康多年来从未间断的日常。在众多青瓷创作者中,徐小康是少数只专注做手工青瓷壶的大师,他擅长手工拉坯成型、造型设计及制作,他制作的青瓷壶造型大气优美,釉色浑厚圆润,有传统和现代结合之美。
“我从小住在西街,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制瓷需要耐心和毅力,在老房子里创作,感觉更沉得下心。”10多年前,徐小康把工作室搬到了位于西街的自家老房里,他坦言对西街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如今,同样在西街长大的儿子,也在耳濡目染中走上了青瓷创作之路。
“现在街区改造提升了,环境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我打算在街面租个店铺,打造作品展示区,但现在这儿‘一房难求’,实现愿望可不容易。”徐小康笑着说,古街变热闹了,也让他获得了不少创作灵感,“往来的有不少行家里手,大家相互切磋,能增进技艺。”
拉胚机不停地旋转,呈现出龙泉这座剑瓷名城的古韵与灵性。从古至今,西街的兴盛都与龙泉青瓷密切相关,当下也不例外——一场精彩的转型蝶变,正在悄然酝酿。
时代元素融入历史底蕴
位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61号的“潮玩无界”是一家主打图书、文创产品经营的店铺,也是西街一个多月前刚刚入驻的新业态。在陈列着青瓷展品的二楼,还设有休闲咖啡吧,简约风格加轻松氛围,尤其受年轻人喜爱。据店铺负责人游尚红介绍,很多人在朋友圈里看到店铺的照片后专程赶来打卡,“大家在这里看书、赏瓷、喝咖啡,成了老街的新风景。”
一走进店铺,满墙的青瓷文创作品尤为引人瞩目。“这次首季‘潮玩·无界’——龙泉青瓷宝剑文创主题展主打‘天下龙泉’品牌,收集了200多件青瓷文创产品,涵盖历届世界互联网青瓷大会作品和亚运会特许产品。”游尚红告诉记者,为期三个月的展览结束后,他们将继续推出新主题,“我们将把店铺打造成龙泉青瓷文创作品的展示平台。”
古典与现代融合,老街与新景共生。
历史底蕴中融入的新元素,给这条千年古街注入了年轻的活力。在第三届世界青瓷大会上,西街的全新亮相刷爆了龙泉人的朋友圈,也成为众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和“潮玩无界”同一时间开业的,还有位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33号的“龙泉娜妮”创客空间。这一空间展出了上百件“龙泉娜妮”创意伴手礼,其中包括青瓷饰品、生态农产品、创意手工产品等。
“我们展示的文创产品兼具龙泉特色、女性柔美、伴手礼三大特色。在西街这条老街上做展示,希望以旅游伴手礼的研发设计为载体,以‘龙泉娜妮’的巧手妙思为依托,以龙泉文化深厚底蕴为基础,描绘‘留得住’的龙泉温度,匠心打造‘带得走’的龙泉记忆。”龙泉市妇联副主席李伟娟告诉记者,虽然开馆不长,伴手礼却格外受人们的喜爱,“最热销的有生肖牌、手链等创意青瓷饰品。”
作为第三届青瓷大会期间重要活动场地之一的西街,各店铺根据各自特色制作了相应的店招,还选定了67种样式共计1000余盏红灯笼挂在街巷里,营造一种“千年手艺,匠心如初”的氛围;一些新业态也趁着龙泉青瓷大会之际开始营业,如位于西街79号的79琴调小酒馆也开始了试营业之旅,当地乐手们在这里轮番上演非洲鼓、古琴、箫、二胡、吉他、小提琴等乐器表演,引来多家媒体采访……新业态给修旧如旧的西街带来了新活力,川流不息的人潮让冬日里的老街“比过年还热闹”。
传统与现代,不同元素碰撞着、融合着,在这样的融合中,我们感受到一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体现在对经典的继承与重构,也体现在跨界碰撞中的创意表达。在这场过去和未来的不断对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不断前行创新的脚步。
千年老街的变与不变
漫步西街,可以看到沿街的老房子还保留着古建筑的模样。这些建筑多建于明清年代,为两层砖木建筑,徽派风格,下层是上门板的店铺,上层是卧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
西街现挂门牌止于680号,古时铺面八百间,包罗万业。如今,西街现存店铺七十余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传统老店,涉及打铁、弹棉、制秤、铸剑、售卖草药、手工艺等行业。
位于西街87-89号的毛丽兴老棕铺就是其中一家。今年47岁的毛丽兴从事棕制品制作已有20多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店铺主营的是棕板床,可随着时代的发展,棕板床逐渐被席梦思、乳胶垫所取代,传统手艺日益式微。
可毛丽兴始终放不下编棕的这门手艺。幸运的是,随着龙泉青瓷产业的复兴和全域旅游的推动、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西街的人气旺了,毛丽兴的小店也再度“火”了起来。
“去年,我新租了一间店铺,因为我做的产品种类太多了,老铺子摆不下。游客们都说我的店很有特色,夸我手艺好,还有不少回头客呢。”如今,在毛丽兴的三间店铺里,里里外外摆着各种创意棕制品,每件都是他亲手设计制作的,单是一把棕刷就有几十种式样。在这些棕制品中,最常见的“混搭元素”,是青瓷:挂着瓷片的棕刷,用棕绳包裹手把的青瓷壶,用棕绳做成的铜钱草吊篮……毛丽兴说,虽然现在来店里买生活用品的居民少了,但一掷千金的游客却越来越多,“现在我从龙泉青瓷里找灵感,把棕制品当工艺品来做,产品艺术性提升了,销量就能上去,老手艺就能得到传承。”
西街北靠中山西路,南临瓯江上游龙泉溪,西起宫头村,东至新华街,老街全长1417米。千百年来,西街始终保存着历史风貌,在这里,不变的是传统文脉的传承。
“西街虽比不上苏杭繁华街区,但是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最可贵的是原住民、自然生态业态都保留在街区中。如何把它们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是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关键。”参与龙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有关专家曾如是说。
西街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但整体的建设以及设施道路相对老旧,居民生活环境也较差。2019年以来,龙泉将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列入名城提质重点工程之一,采取“不停业、不封街、不大拆、不大建,市场化、渐进式、微改造”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修复、活化、培育,通过挖掘老建筑、老街区在当代的实用性,优化提升商贸文旅方面的功能,让老街老而不衰,魅力常在。
“龙泉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是龙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在改造提升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在业态规划方面,未来整个街区中青瓷宝剑相关业态将占比一半以上。”龙泉市名城保护中心主任季雅芬说。
西街在变,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且动静相宜。千年古街,正在孕育一个历史、人文、现代交互激荡的崭新生态,在传承和保护中重塑“活着”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