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果展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建设成果展示
景宁县郑坑乡:以畲为笔,以水为墨,装扮美丽城镇高颜值
作者:张青青  来源:景宁县美镇办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10-26 10:13

景宁畲族自治县郑坑乡平均海拔650米,乡域面积33.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68人(常住人口1300余人),其中畲族144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3%,是县内畲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原真畲族聚居地。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梯田叠叠,环境优美,民风朴实,处处充溢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畲民一直延续着农闲时节聚一块拉家常、对山歌的传统风俗。虽然拥有丰富的畲族文化和美丽的自然资源,但八山一水一田地的郑坑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

近年来,通过美丽城镇建设、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作深入推进,村容村貌和宜居环境有效提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逐渐形成以吴布村3A级景区村为核心,延伸开发郑坑、柳山、张坑下等畲族特色村寨,以畲族特色村寨为背景,畲家田园风光为生态依托,实现全乡资源联动,周边资源协同整合,打造集畲族民俗体验、梯田观光、摄影写生、户外健身运动为一体的高端畲村原乡生态度假区。

以畲为笔,发展特色民族村寨。以“生活着的畲族博物馆”为主题,充分挖掘人文与生态资源的独特魅力,积极融合畲族元素,累计投入1000万元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建成停车场、路灯、环村步游道,完成民居外立面改造及凤凰图腾喷绘42户58栋,修建畲族特色马头墙50栋;完成畲族特色山寨门、鼓楼、墙面彩绘、路灯、凤凰休憩园、文化展示馆、上下村观景长廊、观景亭等特色村寨景点,打造本土畲族特色文化村。聚焦文化“塑形”工程,竭力打造集红色畲族支部引领区、金色农耕种植体验区、蓝色畲族文化展示区、绿色富民产业示范区为一体的“浙江民族干部培训现场教学点”,并依托该教学点引入市场运营团队,融合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和农耕文化,打造一条具有畲族韵味的培训路线,让干部在培训中得到多元文化“塑形”,提升干部融合度。

以水为墨,开辟文旅融合新路径。郑坑是“华东第一峡”炉西峡的主入口,炉西峡是驴友徒步探险的天堂,每年的5至9月是驴友接踵前往的高峰期,峡谷内山峰奇秀,原始林木奇俊秀丽,生态环境原始自然,景色极其优美,素有“华山之险峻,黄山之大气,三峡之蜿蜒”之称,是驴友探奇的生态天堂。郑坑乡美丽城镇建设把,休闲公园打造成星空露营基地,增加帐篷钉、淋浴房,“网红露台”等设施,可同时满足60余名驴友补给休息需求,为每年数以千计的前往炉西峡享受绝美自然风光的驴友提供吃住行一体的导游服务,带动当地农家乐、民宿、村民增收收600余万元。

以米为媒,做强农业生态产业。郑坑乡是景宁县重要的粮食产区,全乡种水稻面积近3000亩,总产值达700多万元。为了进一步提高稻米的品质,郑坑乡采用稻鱼共生的种养模式,通过天然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的经济效益。好生态种出好稻米,好稻米卖出好价钱。郑坑产出的大米,一公斤可以买到12元以上,远销杭州、金华等地区,成为城里人的抢手货。去年开始,郑坑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千亩粮油轮种基地,轮种面积达1200亩,轮种比例达20%,全县最高,极大减少耕地季节性抛荒。

如今,郑坑乡被评为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列入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重点培育名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和旅游业发展渐入佳境,从全国各地前来领略畲寨美景的游客络绎不绝,畲家土猪、畲家原生态稻米、高山红茶等特色农副产品也随之飞出畲乡。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人均收入显著增加,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变成可触可感的现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