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果展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建设成果展示
“美丽+”添光彩,胡源乡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来源:市美镇办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11-08 15:39

缙云县胡源乡打造以“青山觅仙踪 绿水萦秘境 仁人聚福运”为特色主题的缙云诗画秘境,助推胡源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一、聚五美展新颜

(一)“美丽+项目”,擦亮底色彰显环境美

持续开展洁美村居攻坚。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向自然村全面延伸,推进实现“全域洁美”,累计拆除露天粪缸、简易厕所以及违法建筑等1000余处,新建公厕23座。自“美丽城镇”创建以来,仅建成区章村村就完成“脏乱差”点位整治164处,打造“小而精致”的微节点10余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美丽庭院”建设,以自家“小美”汇聚全村“大美”,村居颜值得到了有效提升。

补齐市政设施网络建设。一是确保饮水用水安全。全面实施农饮水提标达标行动,开展农村饮用水规范化建设,累计完成新建饮用水工程2个,改造提升17个,全域饮用水水质100%达标。实施污水零直排和功能区截污纳管项目建设,改造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全乡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截污纳管率均达到95%以上。二是完善垃圾分类体系。目前,累计建有垃圾资源化处理站1个,建成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配备垃圾分类转运车辆8辆,分户垃圾箱1620个,设立垃圾分类兑换超市1处,累计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会17次,域内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有效提高。

完善现代化交通网络。一是缓解对外交通压力。坦五线为进乡主干道,由于弯多路窄,一直以来都是域内群众的“心病”。通过大力推进坦五线(舒洪—蛟坑段)改造提升工程,总投资500余万元,完成19公里的土石开挖、截弯取直、道路硬化、边沟治理等,通行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二是提升内部路网水平。胡源乡相继完成沿路头、榧树根、五培坑、上坪等村低等级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田山自然村、上黄坛自然村等农村公路提升改造,“点滴积累”中大大减少“进退两难”的会车局面发生,倍受群众好评。三是加强停车设施供给。目前,胡源乡已完成建设蛟坑村生态停车场1个,车位300个,不仅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便利,也为蛟龙大峡谷旅游景区提供了配套支持。由于用地指标不足,大规模的停车场难以落地,胡源乡“见缝插针”式的在建成区合理布局章村村防洪堤、祠堂前、流动市场以及乡政府大院等地满足群众停车需求,累计增加车位181个。

(二)“美丽+民生”,服务共享夯实生活美

幸福生活享便捷。以章村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基础点,实现居民5分钟可到达公交站、超市、农贸市场、农商银行网点、邮政快递服务点、学校、卫生院等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30分钟可到达缙云县政府、缙云中学、缙云县人民医院、高铁站、高速路口等。

文娱场地更丰富。依山傍水修缮完成生态绿道近5公里,为乡域内居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提供了好去处;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所、文明实践站7个;建成农村百姓健身房1个、农家书屋8个,免费向群众开放服务,使得域内居民在农闲时间有了更多健康的娱乐方式,进一步满足了居民对于精神富足的需求,

医疗服务全覆盖。5分钟服务圈内建成区拥有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胡源乡卫生院),占地面积606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900平方米,共设有妇保、儿保、全科门诊等科室10余个,飞利浦彩超、黑白B超、心电图、血常规等医疗仪器设备齐全,积极开展全-专科呼吸内科联合门诊建设,并为辖区患者每周两天(周二、周四)提供抽血化验代送服务,有效满足山区群众就医需求。胡源乡另建有3家村卫生室(胡村、柘岙口村、茶源村),2家巡回点(上坪村、蛟坑村)。

义务教育显特色。全乡共有幼儿园 1 所、小学 2所,初中阶段教育纳入区域性中学—盘溪中学。胡源乡中心幼儿园以美食为突破口,实施以“寻耕”—“问脉”—“访食”为主路线的“耕食课程”,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在趣味游戏中学习,在操作探究中认知,在创造分享中成长;胡村小学一手抓创新驱动,一手抓非遗传承,筹建了缙云县第一家丽水乡村科普馆胡源乡药石文化科普馆,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山寨七七会》的传承基地;章村小学秉承“用一个村庄的力量养育一个孩子”的教学理念,开辟“新心田园”由孩子播种灌溉,创作打击乐“金银雅韵”让孩子各展所长,建设个性新校门,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乡愁的种子。可以说,当胡源孩子走向外面世界时,他们的行囊里将满是快乐的回忆。

(三)“美丽+产业”,兴业富民衬托产业美

青山觅仙踪。“三天景”,即为“天琴”、“天池”、“天桥”,凭借青山秀丽风光与仙神神秘传说,大力推进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天琴”为蛟龙大峡谷玻璃栈道,因形似仙女手中琵琶卧于山间,故称此名。目前,该景区已累计完成实际投资5000余万元,是胡源乡真正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第一次实践,帮助项目所在蛟坑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不足2万到超20万的蜕变;“天池”,即为古方塘水库,坐落于海拔1216米的古方山上,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古方山是一座自然和文化的博物馆,塘水堪比玉液琼浆,仙人传说遍及山野,千年古道蜿蜒神秘,共有奇石30余处、怪洞10余处、峡谷2座,每个景点,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目前胡源乡累计推出古方古道山脊线、蛟龙峡溯溪线等特色驴道10余条,倍受周边地区驴友青睐。“天桥”,即古方胜利渡槽,拱分上下两层,下层有5个大拱(一主四副),上层有28个小拱,长为220米、高为28.7米,建设之时没有使用机械设备,皆是人力完成,堪称一道划破天际的奇迹。

绿水萦秘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澈灵动的盘溪水,养育了胡源乡独特魅力的民俗文化,文化产业的兴旺为胡源乡多产融合的发展路注入了不竭的活力。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中又以“三非遗”最具代表性,即为张山寨七七会、女子叠罗汉、上宕功夫。张山寨七七会始于明万历二年,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民俗学研究价值,年均游客量超20万人次。在美丽城镇建设过程中,胡源乡着力谋划“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以张山寨七七庙会为媒介,通过改造提升章村村毛氏宗祠,打造韵味绵长的红妆婚嫁基地,宣传中华文化,倡导勤俭办婚,有望成为全县首个户外婚姻颁证基地,胡源乡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缙云红妆婚嫁产业窗口。女子叠罗汉是胡源乡另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开放后,传承人大胆创新,组建了极具特色的女子罗汉队。在2017-2019年间,先后6次荣登央视,尽展巾帼风采,为胡源乡乃至缙云县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上宕功夫种类繁多,其中棍法最为出名,如“一支香”“七连步”“白蛇出洞”等。1940年前后,胡源乡上宕村一带成为浙西南中共地下党的革命据点。1948年,上宕村民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组织了20多名功夫高手,参加袭击仙居安仁国民党粮仓守备队战斗,无一伤亡。

仁人聚福运。在缙云,很多人提到胡源都会谓之“风水宝地”,其根本在于受代代相传的“三精神”滋养,胡源乡能人异士辈出,正如古语所言:“自助者天助之”。建设过程中,胡源乡高度重视对“三精神”的挖掘、传承与弘扬,进一步丰富了美丽城镇建设内涵,实现“面子”“里子”双提高。门板精神,红军粟裕部分曾在1935、1936、1937年间三次进驻胡源乡招序村,坚持不进百姓家借宿打扰,借百姓的门板,在院子、过道里垫着休息,离开前,还将门板安置如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门板精神”至今广为传唱。今年,胡源乡积极向上争取,实施修缮招序革命陈列馆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余万元,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缙云南乡片区党建活动开展中心阵地,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红+绿”生态旅游体系。天桥精神,前面提到的上坪天桥,通体只用石头砌筑,没有一根钢筋,所用的花岗岩全凭手工从古方山采集,石材全部靠人工肩扛背驮,充分展现胡源人民不畏艰苦、敢于挑战、勇于改造自然、笃信人定胜天的开拓进取精神。田山精神,在1999年之前,田山自然村只有一条近7公里蜿蜒崎岖的山路,当时我省康庄工程大潮尚未兴起,田山村党支部书记田德俭提出“少吃肉、穿旧衣、晚生育”的口号,筹工筹劳筹资金,不等不靠建大道,成功贯通了一条致富路。2000年,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柴松岳莅临田山村扶贫视察,慨然题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致富奔小康!”

(四)“美丽+文化”,传承历史凝练人文美

擦亮历史印记。胡源乡建乡历史悠久,素有耕读遗风,旧时胡村村同时有“十八秀才”,名噪一时,被传为美谈。各村留存古建筑、古民宅、古道等数量众多,文化底蕴绵长深厚。如,古方山中飞鸟图形的远古先人岩画;古方塘边立有“赤乌二年修”“永乐八年八月十五重修”石碑;马鞍岭摩崖石刻、抱骨岭头摩崖石刻及抱骨岭脚摩崖石刻依旧清晰;胡村内现有建筑中,拥有明朝时期“下幢民居”1幢,清朝时期民居23幢等,丰富的文化瑰宝为胡源乡美丽城镇建设增添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历史厚重感。

厚植文化根脉。打造“胡源工匠”文化墙,积极发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在传承竹编、木雕、根雕等传统技艺中涵养热爱劳动、精益求精的珍贵品质。以乡村文化礼堂为载体,打造传承弘扬非遗文化、民俗文化,传播学习现代新兴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大讲堂”,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生产生活需要,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目前,胡源乡已累计建设完成文化礼堂7家,每年定期举办农技培训、乡村春晚、文化走亲等各类活动;

树立文明新风。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引导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和凡事从简,坚决抵制“黄赌毒”、封建迷信活动。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主题活动,培树典型“晒 家风”,切实以家风带作风、促村风、树新风;积极开展六 星文明户评选挂星活动;开展道德模范、“缙云好人”等身边好人评选,不断集聚向善正能量。成立 志愿服务队8 支,注册志愿者2632 人,今年以来共计开展志愿服务30余次。

(五)“美丽+治理”,多效融合凸显治理美

发挥党建引领效应。目前胡源乡共有民兵队伍7支194人,森林扑火队员58人,成为了维护乡域范围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强化机制保障能力。常态化开展坦五美丽风景线打造工作,巩固提升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工作成效,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坚决打赢乱象治理、沟渠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四大战役”,进一步优化城镇管理、门前三包、路长制、河长制等长效机制,利用每周三驻村连心学习交流会定期交流汇报,稳步提升城镇品质。

全面推进“三治融合”。深入推进“一中心四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建成43人网格员队伍,全科网格管理持续加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充分发挥站所联调联动功能,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新建胡源乡警务站,强化发挥法治保障与德治教化叠加作用,推进乡风文明、秩序维护和环境整治等管理长效化。对外积极融入“南乡零距离”矛调中心,对内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矛盾调解办公室7个,聘用老干部、老党员、乡贤等作为特约调解员,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