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顺利召开。此后,青田开始踏上推动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探索之路。一年来,青田进一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编制农遗大会成果转化30条工作清单,积极做好农遗大会“后半篇文章”,全力推动农遗产业全方面发展。
产业升级,充分挖掘经济价值。青田不断对农遗产业进行扩容升级。稻鱼共生产业面积年均增长约5000亩,新增百亩以上生产主体5家、百亩稻鱼共生示范基地4家,全县稻鱼米产量达2.2万吨。获省区域协调财政专项三年支持,每年将有1.5亿元专项激励资金用于稻鱼米、田鱼等农遗产业发展。首次举办农遗良品展示展销活动,销售金额超700万元。引进大米销售企业1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家、青田田鱼地理标志授权主体5家。
文旅创新,充分挖掘经济价值。青田还积极打造农遗文化旅游新坐标。发布“全球首条农遗共富线路电子路书”,将农遗公园、研学基地、民宿串点成线,并向外推荐展示,农遗探寻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农遗良品”十佳旅游线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入选浙江省乡村博物馆。龙现村入选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均吸引游客达25万人次,带动农家乐(民宿)直接营收达6700万元。
同时,探索农遗文化辐射新机制——国企+民企+村企三企融合,为农遗公园引入更多客流和人气。实施农遗“走出去”工程,“农遗出良品”种养模式推广到四川、广西、贵州等20多个省。其中四川古蔺县实现“稻鱼共生”种养面积超5000亩,亩均收入超3000元,试点“稻鱼共生”种养景区接待游客超3.2万人次。
科教融合,充分挖掘社会价值。近日,方山谷农遗研学营地田野学院夏令营活动正式开营。孩子们下田体验拔秧、抓鱼、插秧,亲身感受农作乐趣和农遗魅力。
青田积极探索农遗研学模式,打造农遗课程体系,创编校本教材,开发农遗学习项目,开展主题教育、文化体验活动,方山谷农遗文化园研学基地获评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并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2年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11期,培训人数625人次,新增“农三师”37人。
生态活化,充分挖掘生态价值。与此同时,青田深度融合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未来乡村建设,建成世遗农耕文化和美乡村示范带。出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水稻主产区的生态补偿新政。启动稻鱼共生种质资源保护园区项目,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投放鱼苗1100万尾。启动侨乡大花园EOD项目,拓宽农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途径,投资1.8亿元,打造集农遗文化展示、研学、休闲住宿、办公接待于一体的方山乡世界农遗客厅。
数字赋能,充分挖掘科技价值。此外,青田还迭代升级“农遗保”稻鱼共生全产业链数字监管系统,实现稻鱼共生环境精准质控。完成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数字化改造提升。建成全国首个县级元宇宙智算中心——青田创新赋能中心,挖掘农遗文化资源,利用NFT、数字人、Omniverse等元宇宙技术,打造鱼多多数字人和农遗公园智慧平台等元宇宙应用场景。
下阶段,青田将高质量做好农遗大会“后半篇文章”,全力打造生态、富裕、开放、创新、品质的青田,让世界通过青田,看到一个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的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