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金竹镇,立足革命老区“红绿金”融合共富先行镇发展定位,以建设现代化美丽城镇为抓手,综合运用“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以产业集聚发展为硬核引擎,探索走出一条高质量助推革命老区共富的新路子。
党建联建,打通基层支部“任督二脉”
金竹镇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不改变原有党组织隶属关系和功能形态前提下,采取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等方式,推动基层党组织结对互促、固本培元、协同提升,充分释放22个支部660多名党员的智慧和力量。金竹镇贯通穿透党建联建,将“支部建在产业上”,建有三叶青支部、布衣支部等;以“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赋能发力,通过抓阵地、抓队伍、抓机制、抓活动、抓效用“五个抓”,联动推进产业共富,今年6月,金竹镇获得浙江省首批“红色根脉”强基示范乡镇,系全县唯一。
跨山统筹,打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惯性思维
金竹镇最大限度利用山水资源,打通“两山”价值转换通道。早在2012年,金竹镇就大规模种植三叶青,将梭溪塘岭村、王村村等闲置田地流转集中种植,创建“药王谷”基地。2019年,金竹镇政府又出台三叶青发展文件,实施“个百千万”富民增收行动。目前,仅基地种植面积就达1200多亩,成为全省最大的三叶青仿野生种植基地。今年3月,浙江省林科院省示范基地——三叶青林下经济试点项目又在海拔800多米的老虎岩自然村和早田坪自然村实施,集中流转2个村,50多户农户,300亩油茶林。
通过林业科技特派员项目精准扶贫,2016年开始,金竹镇10多个村种植香榧2700多亩。去年,跨村实施浙西南革命老区香榧共富试验带项目,再次在梭溪塘岭、交塘等4个村连片种植300多亩。目前,全镇香榧面积达3000多亩,惠及300多户农户和10多个村集体,为老区乡镇共富打下产业基础。
创新引领,启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强大引擎
资源,如何变成资产,再生成资本,金竹镇的实践证明,模式创新是关键。2022年,兰蓬村引进了乡村旅游专业运营公司。项目签约到试营业仅1个月,当年实现收入30多万元。兰蓬翠溪项目以“共建、共享、共治、共富”为理念,以红色梭溪为核心纽带,联动交塘、梭溪塘岭、兰蓬、王村沿岸村落,串联传统村落、茶园、特色工坊等节点,联合开发“红绿古”资源,联动经营乡村业态,连片打造共富示范带。
作为市级农业中心镇的金竹镇,创新开展了“稻菌轮作、稻菜轮作”项目。在制种和水稻收割后闲置下来的100亩农田里种上了大球盖菇,让闲田变现钱,既保障了农田种粮,又让农田生钱。按每亩800元的田租算,仅田租成本就节省8万元。稻菌轮作实现了“一地两用”,提高了土地使用率,亩均增收13700元至15750元。在稻菌轮作同时,同步开展稻菜轮作,试种雪里红30亩,由公司统一收购。下半年,全镇计划新种植雪里红1000亩。金竹镇还大胆创新,向社会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与镇强村公司成立股份公司。合伙人田间地头统一收购大球盖菇、雪里红,解决农产品销售之忧。
后发制人,做深做足问海借力文章
借助山海协作工程,金竹镇从2019年开始与嘉兴市南湖区联姻,紧扣“产业、科技、文化”三大抓手,协同打造遂昌—南湖山海协作助推革命老区共富新样板。
在浙江清华长三院支持下,2020年,羊肚菌在金竹镇试种成功,成为全县高档餐厅的“宠儿”。今年,又在海拔1600多米的白马山林下仿野生成功种植。3年前在山海协作结对村茶竹岭村引种水蜜桃,已种植100亩,与古楼、龙溪等村连片打造桃花源。4年来,金竹镇实施山海协作合作项目6个,直接到位资金450多万元;开展产业技能培训11场共700余人次;带动大球盖菇、山茶油等销售200多万元;每年接待南湖区疗休养200人以上,直接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3万多元。
在问海借力中,金竹镇深度强化产学研用合作,推动“天工之城—农创研育所”落地挂牌。立足科技强农,招引清华长三院王勃、任少勇等博士团队。其中,任少勇博士先后9次到金竹镇开展食用菌培训和现场指导;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省科技特派员吴学谦先后6次带科研团队调研指导三叶青产业。
金竹镇,革命老区共富,正在新的征程上逐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