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县市新闻
松阳县四都乡:念好“山”字经,振兴空心村
来源:松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11-18 15:58

松阳县四都乡距离松阳县城10公里,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乡,辖5个行政村(四都阳村、下包村、西坑村、陈家铺村、平田村)13个自然村,近年来人口流失严重,四都乡也躲不开农村“空心化”,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80%以上的房屋空置,村子萧条冷清。为打破困局,四都乡政府以“打造村庄宜居环境、培育乡村多元业态及构建山区共富生态”为抓手,唤醒古村活力,促进空心村焕发新活力。

一、以微改“塑形”,打造村庄宜居环境。村庄系统性改造,坚持最少干预最大有效原则活化利用古村,保持其原汁原味的风貌。一是生态修复老屋风貌。编制《传统村落发展规划》《省级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建设规划》等,通过将全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和古村保护开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高质量推进老屋修缮和村落有机更新。二是巧妙植入特色元素。从文化内涵和游客微观感受入手,结合运用室外植物的设计、修饰、干预以及组合,形成独特的小体量景观植物,采取“植物针灸”策略,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村落花园。三是提升改造空间节点。开展建筑针灸激活片区,植入一些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民俗和文化项目,统筹空间,将闲置民房、灰铺等存量资源改造为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设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四都乡陈家铺村

二、以招才“引智”,培育乡村多元业态。建立与当地百姓互为支撑、和谐共处、有机融合的工商资本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建立乡村文创基地,吸引年轻人回归。把“引入优质项目”作为村庄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重点吸引一批有示范引领的文化项目和“走出去”的年轻人、愿意回乡的乡贤人才以及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端人才来乡发展。二是建立工商资本利益联结机制,吸引优质资本集聚。政府出台《关于开展传统民居改造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以补助形式鼓励有情怀的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发展,积极探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三是建立股份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号召本村22名农民以资金入股和土地入股等形式,成立“村蕃薯干合作社”,利用高山荒地开垦种植,坚持自然农法种植。后期通过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经营等方式事项增产增收。

四都乡西坑村

三、以内外“联动”,构建山区共富生态。坚持内外联动、主客共享原则,做到村里的事共同商量,共同治理。一是村事共商,打造好环境。用好村内村外双向资源,在村庄规划发展中不仅充分吸收“原住民”意见建议,还注重征求外来创业业主、艺术家和管理人员意见,融合发展交流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环境。二是发展共谋,打造新融合。依托互联网经济,把村庄、群众和外来工商资本联结成为“发展共同体”,帮助村民实现共富。一方面村里成立24小时“暖心服务队”,为游客和民宿提供各类帮助、解决纠纷,另一方面动员民宿为村民的番薯、土鸡等农特产品打开销路,助其增收。三是村庄共治,激发大活力。生动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陈家铺村深入推进便利化、智能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五化行动”,实现内外联动、主客参与,全面提高村治理水平。

四都乡平田村

发展至今,松阳县四都乡各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是村庄环境更加宜居:老屋生态修复百余幢,公共点位改造全覆盖,绿化点缀面积达上万平,村公共房改造项目完成。二是民宿产业链有规模。已发展有民宿农家乐30家,床位数612个,餐位数1730个,其余文创店、咖啡店、副食品店众多。三是群众增收方式丰富。农产品销售多渠道有保障,村里可提供众多工作岗位,自主创业开办农家乐10余家、小卖铺5家,带动全乡50周岁以上妇女全部在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群众增收”目标,一步步走出了偏远乡村群众共同富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