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果展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建设成果展示
松阳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作者:周文渊 来源:松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12-06 11:26

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全县共保留100多个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78个,数量位居浙江省首位、全国第五,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和“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近年来,松阳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围绕“护住乡土、留住乡亲、记住乡愁”为总体目标,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切入点,系统开展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有机更新、业态植入、文化传承等工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

一、规划先行,擘画差异化片区蓝图

根据松阳县各传统村落片区特色,编制了全县域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构建了“一环六片”的整体空间格局。其中,“一环”即环县城古村落群保护圈,包括樟溪乡、望松街道、西屏街道、古市镇四个区块,涉及35个传统村落;“六片”分别指以三都乡四都乡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村落群(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植入民宿、生态农业等新型业态);以叶村乡为中心的艺术乡建村落群(吸引艺术家和文创团队入驻,打造具有国际范的艺术村落,如叶村乡膳垄村玖层美术馆);以枫坪乡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村落群(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裕溪乡板桥乡为中心的畲族文化村落群(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发展民族乡村旅游,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村落);以赤寿乡斋坛乡为中心的农耕水利村落群(依托农耕水利资源,发展水利文化乡村旅游,打造水利文化示范村);以大东坝镇象溪镇为中心的水韵小港村落群(依托小港流域的水资源,发展水乡乡村旅游,打造水韵乡村),共涉及68个传统村落。该规划明确了各片区的发展定位和特色,为差异化、特色化联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建章立制,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

一是制定保护规程。2024年,我们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工作一并纳入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工作规程,重新制定了《松阳县传统村落、三名保护发展项目和房屋处置备案工作规程》,严格实施全县域历史文脉的风貌审查备案巡查机制。二是制定双向选择机制。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建设中,我们创新性地加入了公开评议环节,建立了政府和村民双向良性沟通共商机制。这一机制充分考虑了村民对于乡村规划、产业发展、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诉求,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出台配套政策。编制《松阳县村级工程“集体建”实施办法》《松阳县关于有序推进农村资产资源盘活利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引才育才,夯实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管理层队伍建设。2024年,我们成立了松阳县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专家评审委员会,汇集了来自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及科研院所的专家资源,旨在全面统筹与协调全县范围内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二是加强技术层队伍建设。依托农房浙件事”系统,组织开展建筑师、工程师“双师下乡”活动,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学术研讨和咨询服务。三是加强工匠层队伍建设。我们高度重视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传统建筑技艺的工匠队伍。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培训工匠775余名,集中培训1300余人次,为246名传统工匠颁发证书,并成立了2家具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三级”企业资质的古建公司。

四、活血通脉,探索多元化融资途径

一是争取上级资金。2023年以来,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23亿元,整合全县各部门资金地方配套资金1.89万元,修缮传统民居130余栋,整治村庄环境2.37万平米,修建村道、绿道、古道210公里,对12个村庄开展管线序化155公里。2023年,全县87传统村落村集体总收入0.84亿元,同比增收6.56%,村民人均实现增收5.3万元,村民切身感受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二是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吸引优质工商资本、乡贤、各类企业等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通过成立“三乡人创业联盟”和共治共富委员会,吸引了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共同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三乡人”共同富裕,2023年,全县社会资本投资共计0.9亿元。三是创新融资模式。积极探索政策性金融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路径,通过“打捆打包”“整县推进”“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等方式与农发行开展深度合作,计划融资17亿元,将全县传统村落分片区联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