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松阳县立足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和谐共存的资源优势,按照“活态保护,有机更新”理念,以“活着的清明上河图”——明清古街为切入点,发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推进古城有机更新,促进传统风貌恢复,实现传统古街生命力、文化基因以及经济活力再生。2000年,松阳县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县城(西屏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22年松阳县明清古街成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对象,同时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2023年,松阳老城印象传统风貌样板区入选浙江省第二城乡风貌样板区。2024年,明清古街入围浙江省重点文化创意街区。
一、聚焦保护发展,推进古街升级。先后编制《松阳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松阳县中心城区紫线规划》两项名城规划,严格划定老城区建设底线、保护红线,合理划分特色区块,有效推动名城街区保护、改造和利用。近年来,南直街、文庙-汤兰公所、北直街已成功入选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同时,成立名城古村老屋保护发展领导小组,邀请专业修缮团队,制定修缮工作流程和标准,充分运用传统修缮技术与本土、原生态、低碳环保材料,在城市更新中维持古街风貌。自2012年启动“明清古街”整治工作以来,共投入9000余万元,共修缮王氏宗祠、文庙等公房古建筑11286平方米,整治古街道路3210米,改造市政消防设施供水主管网10093.8米,新安装室外消火栓82个。修缮民居私人产权传统建筑94幢,发放政策补助资金约425万元,带动民间资本投入2.6亿元。2021年,松阳县明清街入选街容示范街;2022年,该街区获评省级“高品质示范街区”。
二、聚焦文化传承,激发老城活力。对传统文化业态和特色文创业态进行保护、扶持,复活农耕文化业态,发展壮大古城经济。出台《松阳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引导抢救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挖掘激活传统非遗文化资源,建立“松阳特色匠人库”;出台《关于扶持历史文化地段业态的实施意见(试行)》,对打铁、制秤、串棕板、弹棉絮、中草药等传统业态经营业主给予每人每年8000元业态补助金。对山中杂记、王氏宗祠、何连奎故居等古建筑植入新兴业态,将位于古城的原松阳县工商联旧址改建成为表演松阳高腔等地方特色戏曲非遗馆,打造展示松阳浓郁地方文化的特色窗口。目前,共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10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22项;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42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18人,市级40人;民间手工艺大师257人。2022年,松阳县成功入围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名单。
三、聚焦品质供给,深化全域旅游。适度化、品牌化、差别化统筹推进旅游产业集聚、项目创新,保留传统业态,发展新兴业态。配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导游接待、美食品鉴、线上线下销售、投诉处理等服务;实现明清古街数字场景应用全覆盖,推出“松阳文旅”公众号、“松阳文旅投”小程序,实现线上地图导览、语音讲解、酒店预定等功能。不定期举办各类书画展、老物件展览展“松古物语”市集、松Young市集等品牌活动,链接中医药广场、汤兰公所、四联食堂等点位,以点带线充分带动整个街区的文旅氛围。创成“松阳故事”“陶艺体验馆”“元朴艺术空间”等11个网红打卡点。目前,街区智慧解说服务已实现重点场所全覆盖;其中“浙里乡情”APP用户量3343人,年交易额达870万。2021年,松阳明清古街成功创建放心消费示范商圈;2022年,入选第二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3年,老街文旅市集入选全省首批重点培育文旅市集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