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县市新闻
中国传统村落 | 走进龙泉市龙南乡杨山头村
来源:龙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5-06 09:54

杨山头村位于龙庆景三地交界,距龙泉市区约60公里,是一个有着650年历史的村庄。村庄四面环山,村后梯田成片,村边青山悠悠,村中古树环绕,良田美景,青山土房,犹如世外桃源。2016年,杨山头村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谷为怀丨摄

杨山头村四周群山环抱,山涧穿村而过,空间形态呈背山依水,山环水抱之势,充分体现了传统聚落择地筑基的理想格局。山涧将村分为东西两面,村舍沿山涧呈团聚状分布。村内建筑多以清至民国时期乡土建筑为主,以“凹”字型的平面布局,多为硬山、悬山两坡顶,外墙普遍使用夯土工艺,墙脚用石块砌筑,内墙多为木制,村内建筑基本保存着原格局。杨山头村同宗族人为相互照应,于清乾隆59年(1794年)建造了余家大屋,民国时期又构筑了柳家大屋,这两幢集居大屋正是龙庆景三地菇民生存的历史见证。2011年,龙南菇民建筑群之杨山头余家大屋、柳家大屋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内另有建于光绪年间的五帝庙,其正门的浮雕和正殿内的横梁、牛腿色彩艳丽、雕工精美,石质元宝桌文理细腻,桌面光滑,体现了先人们高超的手工技艺。

谷为怀丨摄

龙南乡是世界香菇栽培的发源地,勤劳智慧的杨山头先民来此后沿袭了“砍花法”香菇栽培技艺和菇民防身术。砍花法是利用自然孢子接种进行栽培香菇的一种传统技术,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香菇栽培技术,在清代达到鼎盛并传入日本等国。菇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特定的艰苦环境下,为了防身自卫,练就了一套自我保护的本领,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菇民防身术,其所用器具多为菇民家中随用即取的扁担、板凳、棍棒等。如“扁担功”中的扁担,两头无卯钉,遇敌时抽取迅速,光头硬木,也叫“光棍担”。“凳花”以板凳为器械,套路灵活,不断变幻宛如花朵而命名。菇民防身术不分门派,不走江湖,只为自卫,有和谐的师承关系,反映了菇民们自然的生活状态。

近年来,杨山头村致力于传统建筑修缮,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重点村保护等项目中,先后对公共粮仓、水碓、村大会堂、水口古庙柳家祠堂、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传统建筑进行修缮,修缮后独特的原生态村落格局,更是吸引了影视剧组进村拍摄,如《山中来客》《云霄之上》等。这些剧组的到来,不只是将镜头对准了村落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更是开启了一场跨越古村与城市的文化对话。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影像为媒介,让更多人领略到原生态之美,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灵魂深处渴望回归的文化原乡,持续散发着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