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县市新闻
龙泉:以传承续历史文脉 用匠心筑名城新篇
来源:龙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8-10 14:48

龙泉市,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积淀的江南古城,于2017年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132座、浙江省第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龙泉不仅以青瓷、宝剑闻名于世,更有保存完好的古城格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传统风貌。近年来,市建设局秉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传承发展”理念,不断夯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础,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与品质,打造“天下龙泉、匠心名城”的金名片。

一、筑牢根基,织密名城保护“安全网”

1.规划先行,擘画保护蓝图。组织编制《龙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龙泉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科学划定保护范围与层次,明确保护对象与管控要求,为全市保护工作提供法定依据和行动纲领。同时,编制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市政管网、消防、发展研究和业态等专项规划,形成层级清晰、覆盖全面的规划体系。目前,已编制完成1个历史文化名城、3个历史文化街区、3个名镇、11个名村保护规划。

2.详实家底,夯实数据支撑。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要求,深入开展文物普查扩展及历史建筑、传统建筑普查认定工作,建立并动态更新涵盖古街区、古窑址、古桥梁、古民居等在内的详实名录数据库,全面保护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存留状态的历史文化资源。截至目前,已公布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处历史建筑和22处传统建筑,进一步完善“文保建筑—历史建筑—传统建筑”保护体系。

3.抢救修缮,守护历史肌理。以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急难愁盼的危旧房改造为切入点,制定出台《龙泉市历史文化街区危旧房综合治理实施办法》,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故”原则,对西街、北河街等历史街区核心区以及多处濒危历史建筑实施抢救性修缮工程,并同步推进历史街区私有住宅微更新。目前,已完成了西街云水渠、邓家大屋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治理工作;修缮完成历史建筑修缮87处;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危旧房修缮375处(建筑面积约52100㎡)、正在修缮5处(建筑面积约 811㎡)。

二、活化利用,激发名城发展“新动能”

1.完善基础,提升街区功能。按照“先西边后东边,先地下后地上,先江边后里边”的建设时序,稳步推进西街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逐步完成江滨北路西街段及三江口区块的提升改造、桃园路至西寺门路里弄整治工程、西寺门路至公园路里弄整治工程等市政项目。同时为效缓解西街区块停车难的困扰,在西街林业车队、龙建公司、公园路入口等区块项目中增设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位,共增加机动车位约150个、非机动车位约575个。通过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不仅有效解决了街区居民急难愁盼,同时也提升了街区的整体风貌。

2.功能植入,盘活历史空间。采取“不停业、不封街、不大拆、不大建,市场化、渐进式、微改造”的保护方式,在严格保护整体格局和风貌的前提下,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商业业态,打造宋韵文化新地标。目前,街区内大多公房已完成主体建设,西街497、523、574、溪沿路银行宿舍等房屋用于打造西街宿集酒吧、灵芝馆、特色面馆等业态,另有业态招租如西街467-469号将打造为李赛赛中医馆、西街65-67号将打造为古玩店,古韵悠长的传统院落被赋予新生命,在时代脉搏中重获新生。

3.文旅融合,彰显名城魅力。将名城同历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在江滨北路(公园路入口)整治改造工程中实施江西会馆等西街重要文化地标的重建工作、在龙建公司项目中实施海丝文化中心、在林业车队等区块设置民俗文化展厅,通过展示空间的布置,立体呈现龙泉深厚多远的文化魅力。同时,在西街常态化开展喜乐市集活动,借助“龙泉喜事”平台,融合宋代“四乐四雅”及“青瓷、书法、剪纸、篆刻、山歌”等多项非遗元素,做好“宋韵西街”品牌。2024年三江口成功举办19次喜乐市集暨二十四节气篇,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

三、健全机制,凝聚名城守护“向心力”

1.多元投入,保障持续动力。目前,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由建设局负责建设,文旅投公司负责运营管理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在保障财政投入的同时,创新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捐赠、赞助、运营等方式依法合规参与名城保护利用项目。近年来,我市加大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资金,设立历史文化街区危旧房专项资金,推进街区危房改造,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争取专项债资金20亿元,投入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提升街区整体功能。

2.数字赋能,激活街区新态。依托西街未来社区创建,建立西街社区数字社区智慧平台,集成30余个智慧应用,提供覆盖智能基础设施、社区治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社区运营体系、社区积分体系的完整功能体系,贯通“浙里未来在线”应用,实现“人、房、企、事、物”等信息数据连通,线上小程序已注册566人。同时,在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中国传统村落·龙泉数字中心,依托数字化技术对龙泉市各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格局、建筑风貌、非遗文化和农事节气等内容进行集中展示。

3.全民参与,营造守护氛围。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共建”的多元共治格局,设立乡贤群、法制宣传日、非遗进校园、文化走亲等活动,激发群众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此外,通过“非遗+文旅”“非遗+教育”等创新形式,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增强市民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你我共参与”的全民共建目标。2024年,全市累计举办文化活动3223场,服务人次430.1万,推进非遗融入国民教育工作,在城区小学开展龙泉青瓷、龙泉宝剑等兴趣课程100余场。